協會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協會動態 > 最新轉載

最新轉載

餘瀟楓 陳佳:非傳統安全視角下的核安全與中國核安全維護

發布時間:2022-11-21

非傳統安全視角下的核安全與中國核安全維護





當前人類處在“類生存”狀態中,對安全的關切也需要上升到以人的安全為維護核心的“類安全”高度。審視人類所麵臨的安全危機,既有傳統安全威脅,又有非傳統安全威脅。核安全問題恰是集兩類安全威脅於一體的特殊安全種類,已成為人類最緊迫和重大的安全威脅之一。


從非傳統安全研究和管理的視角看,為了應對日益凸顯的核安全威脅,中國秉持以“共享安全”觀為指導的核安全維護理念,並且提出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中國的核安全維護理念和實踐與國際核安全機製有著高度契合性,通過國內監管與國際合作兩方麵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展望未來,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威脅仍然嚴峻,中國可以尋求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推進“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餘瀟楓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餘瀟楓教授目前擔任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組織、安全哲學、非傳統安全理論、非傳統安全與公共危機管理、中國非傳統安全應對能力建設等。著有《哲學人格》、《人格之境:類倫理學引論》、《比較行政體製》、《國際關係倫理學》、《非傳統安全概論》、《非傳統安全與公共危機治理》等。


陳佳為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全球化使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進入了“太空救生艇”模式,而21世紀以來的“深度全球化”浪潮與“逆全球化”回波之間的相互衝撞與融合更促進了人類向相互依賴的“類存在”共在方式發展。麵對核安全威脅,不同國家做出了不同的核政策選擇,“去核”“減核”“持核”“增核”等各種政策不一而足,大多數國家對人類安全的關切上升到了“類安全”的高度。所謂類安全,指“關心和維護作為‘類存在體’的人的安全,即把人的安全的維護建立在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統一為整體的‘類’的安全”。當前人類麵臨的安全威脅現實是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非傳統安全威脅日漸凸顯。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凸顯,導致了多重安全困境的出現,而“類安全”的理念恰是人類克服這些安全困境,推進和維護全球意識、全球利益、全球合作和全球命運的價值基點。人類對非傳統安全的認知不斷提升,對麵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愈發重視,表明的是目前傳統的軍事鬥爭手段和安全認知,已經不足以確保國家、社會和人民安全無虞。


傳統安全威脅是“有威脅者”的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則是“沒有威脅者”的威脅。非傳統安全的表現形式多樣,發生的時間地點具有不確定性,並且爆發的安全問題常有常新,威脅產生的惡劣後果影響深遠,這些都促使人類不斷地提升安全理念和安全維護手段。麵臨著安全威脅的轉變,當前人類的安全維護已經從以軍事武力對抗與防禦為主要手段,以國家領土和主權為本位的“危態對抗”轉變成為以非軍事武力為手段,以人的安全、社會安全和全球安全為本位的“優態共存”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安全範式從“高政治”領域向“低政治”領域的轉型,安全認同從絕對主權立場轉向相對主權立場,安全倫理維度從國家中心轉向全球中心。這種安全範式的轉變,是從狹義安全轉向廣義安全,目標是追求構建一個“你安全我才安全”的安全模式,實現安全共同體中各行為主體的安全共享、共建、共治、共管,創造有利於良好生存與發展的安全環境。


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了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了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將11大類安全問題集於一體構建國家安全體係。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既重視發展又重視安全,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以人類命運為前提的安全考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共同維護全球利益和安全,是中國對當前安全形勢的正確認知和安全維護手段的綜合體現,標誌著中國在安全認知和維護上已經開始走向“安全文明”階段。


核安全是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於一體的一種多源性非傳統安全。核安全威脅的發生和發展常常能夠引起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甚至還能引起政治安全等傳統安全問題。非傳統安全觀提倡“以整個人類社會的持續和平與良性發展作為安全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從非傳統安全視角來審視人類核開發過程中的核安全威脅,目的是為了實現核安全威脅的成功治理,最終使人類能夠真正地享受核開發帶來的能源與環境等各方麵的受益,不需要恐懼核安全威脅的傷害,實現核開發的優化狀態。


二、核安全概念解析


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和美國首先在他們的國家安全政策中涉及核材料的利用與保護,之後其他的國家才陸續跟進,將核安全列入國家安全的內容。核安全不僅是國家性課題,也是全球性課題。從所涉及的問題領域來看,核安全既有傳統安全領域的核武器戰爭和核武器擴散問題,又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事故與輻射危害、核材料與核設施的安保問題和核恐怖主義威脅等。


因為涉及問題領域的廣泛性,“核安全”這一概念本身也包括豐富的含義,具體可從三個方麵進行闡釋。其一是核保障,即確保核材料與設施的和平利用,防止軍事使用的發生。其主要目標是要實現核材料在軍事領域利用的管控,阻止核擴散在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中發生,並獲取各國軍用核開發的相關信息。其二是核防護,即以核設施、核材料等本身為監管對象,防止由於技術原因、其他人為因素或者自然災害造成核安全事故。核防護的目標是在核設施運行或其他核活動中保護人類、財物、社會和環境不受電離輻射的傷害,並且在核安全事故發生時最大限度地減小放射性危害後果,防護的重點在於技術領域的提升與穩定。其三是核安保,即以人的活動為管控對象,目的在於禁止人為破壞行徑的發生。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定義,保障核安全需要組織、偵測和應對涉及核材料以及其他放射性材料或其相關設備的偷竊、破壞、非法獲取和非法運輸以及其他相關的惡意行為。


三個內涵之間雖然內容差異分明,但通常所論及的核安全問題三個內涵時有相伴出現。核安全的維護需要防範核攻擊、核事故或者核犯罪行為的發生,堅持核不擴散的立場,防止和應對核材料的非法獲取與販運之類的行為,防範核恐怖主義襲擊的發生等。無論是傳統安全意義上的核戰爭與核擴散,還是非傳統安全意義上的核安全事故與核廢料汙染,或者核恐怖主義威脅,可能發生的核安全危機已經是刻不容緩需要麵對的人類危機之一。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複雜多變,核安全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和各國的關注。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威脅發生的幾率已經有所降低,但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威脅卻日益凸顯。如何應對核安全威脅,維護人類核開發的安全與持續發展,保障國際核開發的穩定,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麵臨的重大挑戰。


三、非傳統安全視角下的核安全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了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將人類當前所麵臨的安全問題分為11大類來審視。其中國土安全、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是典型的傳統安全問題,而社會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為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但是“核安全”作為其中的第十一類安全問題,是一種“非典型性”的安全類別,既涉及傳統安全領域,又涉及非傳統安全領域,兩種安全類別交織於一體。以往關於核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安全領域,關注的是核軍控、核裁軍與核不擴散等軍事領域的問題,少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問題進行專門探討。然而現實中,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危機已經大大降低,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危機正在不斷上升,並且越來越引人關注。本文的著眼點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即上文所提及核安全概念中的核防護與核安保相關內容,所以一切涉及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問題,即上文所提及核安全概念中的核保障相關內容在本文將不予討論。


1.核安全的非傳統安全特征


一切安全問題的發生和發展都具有自己的場域,具體有時間場域、空間場域和心理場域等,所以“場域安全”是審視安全問題的妥善視角。“場域安全”指“與安全相關聯的、具有特定活動性質的、沒有危險或威脅的關係狀態,它強調的安全不是一種單一的、線性的、局部的、純技術的安全,而是複合的、非線性的、整體的、技術與價值混合的安全”。場域安全能夠較好地反映安全問題的社會活動複雜性,體現了多重時空關係和多樣活動性質相互重疊與交織。以“場域安全”的理念為指導,目的是運用“場有思維”方式來考察安全問題,把所有的安全問題都看成是整體性、交織性、強弱性和動態性相結合的現象,從而提出對安全維護更具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方略。從場域安全的視角來考察非傳統安全,可以將人類所麵臨的非傳統安全分為四個類別,即內源性、外源性、雙源性和多源性非傳統安全。核安全在非傳統安全類型的劃分中屬於多源性非傳統安全。薑維清指出多源性非傳統安全是一種混合性複雜威脅,並將之稱為交織安全,即威脅國家安全的“第三種威脅”。


核安全具有非傳統安全的一般性特征,具體如下。(1)問題的始發性:核安全威脅隨著人類核技術和核工業的發展相伴而來,曆史上發生的核安全事故總有自己的特別誘因和表現形式,造成的危害和影響也各不相同。(2)成因的潛在性:核安全威脅發生的緣由、爆發時間和空間節點以及行為體等方麵都難以把握。自然災害、技術故障、人為過失和核恐怖主義蓄意襲擊等都有可能在難以預料的時間和空間造成核安全威脅的發生。(3)表現的多樣性:由於核安全威脅可能源於不同的行為主體,因此可表現為核泄漏、核材料非法販運與竊取,以及核恐怖主義襲擊等多種形態,不同形態的威脅隨著事態的發展可能相互轉換或是交織存在。(4)傳遞的擴散性:核安全威脅一旦爆發,影響傳遞迅速、變化隨機,核輻射的危害會迅速地向四周蔓延擴散開來。並且核安全往往還會引起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等連鎖反應,借助著信息化途徑擴散傳播。(5)治理的綜合性:核安全威脅一旦發生將極其難以控製,威脅具有轉化和交替的可能,安全威脅的場域不固定,因此需要對其進行跨領域、全球性的綜合治理。


屬於多源性非傳統安全的核安全,還具有這類非傳統安全的類別特征。一是廣義性,核安全影響範圍廣泛,既是國家性課題也是全球性課題,需要人類共同應對發生的安全威脅。二是複合性,核安全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涉及安全種類和具體問題紛繁複雜。作為一種多源性非傳統安全,核安全還具有自身特有的特點。相比其他類型的非傳統安全,核安全問題中軍事性、政治性因素在問題的觸發、演變與轉折的不同階段中具有支配性、主導性影響。三是不可逆性,核安全危機一旦爆發,是一種不可回溯的鏈式災難的出現,它消弭的不僅是“敵”與“我”,它引發的必將是人類總體性的災難。在任何時候,核安全危機對國內乃至世界產生嚴重的危害足以引起國家政治安全上的考量,甚至需要運用國防力量進行介入,這更是體現了核安全的廣義性、複合性和不可逆性。


2.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審視


核能利用技術發展到21世紀已經趨於成熟,民用核項目迎來了發展高峰,同時核放射技術在醫療、生物科技、工程和農業等領域的應用也有了長足發展,核安全越來越成為需要高度關注的話題。«京都議定書»讓全球在尋求發展的同時將注意力放到了生態環境保護上,因此對清潔能源的需求成為主要解決辦法。核能已經被提議為減少全球碳排放的一個方略,因為與天然氣和煤炭這些能源資源相比較,核能幾乎沒有排放溫室氣體。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能源署2017年發表的《世界能源概況》報告根據當前核能政策預計核能發電到2040年將達到5160千兆瓦。截至2019年7月,全球有450座正在運行的核電反應堆,還有50座在建的核電反應堆。在核能開發與核技術的利用過程中,人類所需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威脅主要有核安全事故和核廢棄物的輻射危害,同時還須應對核材料的非法販運、遺失和盜竊事件,以及防範和應對核恐怖主義威脅。


(1) 防範和應對核安全事故與核廢棄物輻射危害


根據影響程度不同,《國際核與輻射事故分級》將發生的事故分為七級。一到三級影響範圍和程度較小被稱為安全事件,四到七級則被定義為安全事故。四級事故的影響範圍限於事故發生當地,五級事故的影響擴大出去,六級已算嚴重事故,七級則為重大事故。在人類核開發史上,共發生過三次影響比較大的五級以上核安全事故,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核泄漏和造成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最早的是1979年美國三裏島核電站發生了五級安全事故,事故中有少量放射性氣體溢出,造成24億美元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和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1986年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安全事故。事故造成56人直接死亡,核泄漏造成6萬多平方公裏土地被直接汙染,320多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4千多人因輻射患癌症,造成經濟損失67億美元。據專家估計,完全消除事故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至少需要800年,而核輻射危害將持續10萬年。


核廢棄物的輻射汙染是人類目前需要應對的又一急迫核安全問題。人類到目前為止已經產生了數量驚人的核廢棄物,並且有些國家會在未來的十到十五年達到飽和狀態。按照放射性的強弱,核廢棄物可以分為高度、中度和低度輻射廢棄物。根據存在狀態的不同,放射性廢物處理分為放射性氣載廢物處理、放射性液態廢物處理以及放射性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當前的技術,氣態和液態的廢棄物可完全處置,但是固態的相對較難處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英、法等國家曾經將低、中水平放射性固體廢棄物投入海洋中。1972年的《防治傾倒廢棄物及其他物質汙染海洋的公約》規定禁止向海洋中傾倒核廢料。此後深地掩埋成為常見的處理方式,但是一些不確定因素,如自然災害、人為事故甚至是隕石墜落等,都有可能造成核素的遷移,引起輻射的危害和汙染。


嚴重或者重大核安全事故的發生,往往會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和擴散。核安全事故的發生和危害,已經讓一些民眾持有談核色變的心態,因此人類開始思考核能的選擇是否正確。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後讓許多國家臨時關停了一些核電站,德國等一些國家甚至宣布要逐步關停核電站,最終完全廢除核能。核安全事故由於具有擴散性,已經不是事故發生地區或國家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係到周邊區域或者國家的共同威脅。核輻射汙染具有長時間的持續影響,不僅關係到cq9电子平台當代人的生存,也會影響到子孫後代的永續發展的環境。


(2) 嚴防核材料的遺失、盜竊和非法販運的危害


在核開發的過程中,《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對輻射材料儲存、運輸和使用的安全管理有著嚴格的規範。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常有一些因為管理不善造成核材料或輻射物的遺失、非法販運或者蓄意盜竊的事件發生。


核材料以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非法販運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在全球範圍內,每年都有百餘起至數百起涉及核材料違法事件發生。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放射性材料事故與非法販運數據庫”的統計,2018年有34個國家通報了166起涉及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材料未經授權的非法販運和惡意使用的事件發生。我國記載的首例核輻射傷害事件發生在1996年1月5日。吉林人宋學文在當天早上上班途中撿到了一條看似鑰匙鏈的鏈子。而實際上那條鏈子是一種叫作銥-92的核放射物質,因為吉化集團建設公司檢測所工作失誤遺落在了施工現場。宋學文因為受到輻射的傷害,造成了嚴重的殘疾,並且受到各種並發症的折磨。


核材料或輻射物的相關涉的傷害事件和違法行為的發生具有始發性,事件發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也難以預料,事件發生以後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影響會隨著事態發展和時間推移不斷地擴散開來。放射材料管理不當的事件層出不窮,往往對受害人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同時也造成一定的環境汙染,這類非傳統安全威脅迫切需要人類積極合作以共同應對。


(3) 防範和應對核恐怖主義威脅


核恐怖主義是由包括個人、跨國公司或者恐怖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所發起,以核工業和研究設施為襲擊目標,或者以核技術和核材料等為工具實施攻擊的一種恐怖主義襲擊。在聯合國簽署的《製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中對核恐怖主義進行了具體闡述,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幾個類型:一是利用放射材料或裝置發動的犯罪行為,即所謂的“髒彈”襲擊。二是直接使用核裝置,或是破壞核設施造成放射材料外泄的犯罪行為。三是非法和故意索要核材料、裝置或核設施的犯罪,即盜取核材料或者核武器的行為。然而,隨著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核恐怖主義犯罪又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可劃歸為第四類,即通過信息技術侵入核電站的操作控製係統,對核電站的運行實施破壞,從而造成輻射傷害和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核恐怖主義的表現形式新穎,可能引起的後果極其嚴重,從安全屬性上來說是恐怖主義這一非傳統安全新的表現形式,在應對上與政治和軍事關涉性較高。


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使得國際社會開始對核恐怖主義襲擊進行關注。當時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在核安全評估會議上呼籲“要警惕恐怖主義攻擊核設施或者利用放射性物質在平民中引發恐慌、破壞財產甚至是引發傷亡”,同時還披露了一些恐怖主義組織曾經企圖獲取核材料的事件。美國布什政府在“因為對核恐怖主義可能性的討論使得核材料的非法販運問題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注意力2010年,47個參與首屆核安全峰會的國家簽署了一份公報,將核恐怖主義稱為“國際安全麵臨的最具挑戰的威脅之一,強健的核安保措施是阻止核恐怖主義者、犯罪分子和其他非法行為體獲取核材料的最有效方式”。


21世紀在全球核開發不斷增長的同時,核材料的丟失、走私和盜竊等時有發生,核設施受到攻擊的情況也有發生,核恐怖主義襲擊災難可能發生的幾率急劇上升。核黑市成為核恐怖主義滋生和發展的溫床,恐怖主義組織通過核黑市能夠輕易獲得核材料。其中最典型的是2004年巴基斯坦有“核彈之父”之稱的核物理學家卡迪爾類似個人或者有關組織在核黑市進行核技術或核材料交易的事件並不罕見,一些核材料走私團夥甚至直接試圖與恐怖組織進行聯係和交易。在信息化時代,網絡空間也成了恐怖主義者實施襲擊的一個重要場域,2010年伊朗核設施遭到震網病毒的攻擊震驚全球。


核恐怖主義襲擊大型災難至今尚未真正發生過,但是這種威脅並不是天方夜譚。各種類型關涉核材料和核設施安全事件的發生,極大地增加了核恐怖主義襲擊災難發生的可能性。核恐怖主義是核安全領域內最棘手的一種威脅,成因的潛在性特征顯著,發生的緣由、時間和空間以及實施核恐怖主義襲擊的行為主體具有較大的未知性,增加了預防的難度。核恐怖主義災難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災難的危害傳播擴散迅速,並且各種危害形式之間可能互相轉換,同時還會引發政治、生態和社會等領域的安全問題。核恐怖主義具有極強的複合性災難發生、演變和應對過程中,非傳統安全因素和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軍事性和政治性因素在整個應對過程中起著支配性作用。核恐怖主義的治理一定是一種綜合性的,集各種政治、軍事、生態、社會等因素於一體,集合各方力量於一役的共同應對和治理。


四、中國的核安全維護


1.中國核安全維護理念與機製


(1)中國核安全維護理念


“非傳統安全不是國家之間的相互安全威脅,而是國家群體乃至整個人類共同麵對的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特征決定了,不是單獨一個國家能夠認知,也不是單獨一個國家就能夠應對的。核安全威脅是當前人類所麵臨的最具毀滅性和緊迫性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之一,核恐怖主義和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非法販運的犯罪通常是跨國行為,核安全事故造成的核泄漏輻射汙染危害常常跨越國境。一個國家的核安全可能依賴於其他國家核安全機製的有效性,一個相互協作的國際應對機製非常必要和迫切需要。成功的核安全管理和防範核恐怖主義需要負責任的國家行為和持續且有效的國際合作。核安全問題治理的價值目標是實現人類在核開發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避免或者是應對可能出現的核安全威脅。


為了應對當前的核安全威脅,中國在核安全觀和具體實踐方麵一直在不斷努力。2014年中國領導人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上闡述了中國堅持理性、協調、並進,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的核安全觀。2016年的華盛頓核安全峰會,中國倡議國際社會強化合作,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2019年9月3日,國務院电子游戏cq9辦公室首次發布了《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努力營造一種“共建共享的核安全氛圍”。核安全威脅這一全球性問題的特性決定了國際社會對核安全問題的治理應該以提倡共存、共建、共享、共贏的和合主義“共享安全”觀為價值依據,完善和加強全球核安全體係。共享安全觀所提倡的優態共存價值能夠指導人類更好地去認識非傳統安全問題,從而指導各種行為體共同探尋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可行方略。在雙邊互動中,優態共存理念使國家間在交往時堅持平等、互助的道德原則。在多邊互動中,優態共存理念使國家間的交往以融合、規製為道德追求。


共享安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安全的中心立場,以保護人的生命作為安全的價值基點。在核安全維護上,中國已經提出了構建人類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構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反映了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新型態的預判,也是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模式。以共享安全觀為價值指導,從人類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出發,有學者提出了“核正義理論”,對人類核開發的曆史和現狀進行反思,並且提出了核開發的應然性狀態和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方略。指出核正義理論的圖景是各行為體在通過公正、合法手段與途徑推動自身核開發的同時,應超越狹隘的國家利益的桎梏,造福於人類。中國的核安全維護理念基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理念和發展實踐,同時又體現了國際核安全問題治理機製的要求和目標。


(2) 中國的核安全維護機製與國內實踐


中國從198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陸續出台了核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監督、管理核工業的安全發展。到1993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材料管理條例》和《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陸續頒布為標誌,形成了中國核工業安全的三大基本法規。除了在核工業領域的安全法規建設以外,中國為了加強放射源的安全監管和放射源廢棄物的收貯,還針對其他核輻射物安全監管頒布了一係列法規。為了促進核安全水平的提升和保障核能及核技術利用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發展,2014年中國國家核安全局、能源局和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發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2017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通過,中國核安全的治理和監管在國家法製化發展上邁上了新高度。


在核安全監管機構建設方麵,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組織架構。由國家核安全局作為領導機構依照中國的法律、法規,對民用核設施實行獨立的安全評審和監督。其下設立了國家核安全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作為核安全管理協調機構,還設立了國家原子能機構等專業部門。公安機關在中國的核安全監管方麵是一個重要的部門,公安民警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承擔放射性物品的管理,參與放射性事故的處理,並且對工農醫及科研等領域日常所使用的放射源進行管理,以避免對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核安全,在國內積極提升核安全問題治理措施和推動核安全觀的完善,取得了顯著成果。進入21世紀,中國在核安全威脅的應對上更加積極作為,在具體應對措施的提升、核安全觀念的發展和完善、核安全法製建設等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核工業創立之初就明確了“安全第一”作為核開發的要義和指導方針,切實保護好工作人員、人民群眾和生態環境。中國的核工業發展經曆了起步發展、適度發展、積極發展和安全高效發展四個階段。中國的核安全維護能力和製度建設也隨著核工業的發展壯大而不斷提高和完善,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體係,並且建成了較為完整的核安全監督和管理機構。


2.非傳統安全領域核安全維護的國際機製


聯合國是國際核安全維護的主要平台,其通過安全理事會決議的方式,在應對各種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問題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2009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1887號決議,提出嚴正關切核恐怖主義威脅,確認所有國家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阻止恐怖分子獲取核材料和核技術。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進核安保的措施和建議。因為聯合國是目前國際社會最具權威性和覆蓋範圍最廣泛的機構,通過發布正式決議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全球核安全問題治理能力提升。


此外聯合國還推動各國簽署一係列有關核安全威脅治理的國際公約。2005年聯合國大會注意到核恐怖主義行為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和對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的威脅,通過了《製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采取措施防範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原子能機構建立於1957年,致力於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消除核技術利用可能帶來的危害。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全維護上也不斷地完善管理和立法,提出了係列安全標準文件,並且推動世界各國簽署了係列國際公約。1980年開放簽署的《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在確保各國有權發展和平利用核能的前提下,強調對核材料的保護和製止非法獲取核材料的行為,嚴格保護軍事目的使用的核材料。這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核材料安全保障最具權威性的公約。


在聯合國框架以外,為了應對核安全威脅,國際社會還建立了各種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機製和活動倡議,共同參與核安全問題治理的實踐。在防範核恐怖主義襲擊方麵的一些活動倡議尤為突出。2003年5月美國總統布什在訪問波蘭時提出了《防擴散安全倡議»,倡導全球共同努力以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材料從國家擴散到非國家行為體,目前已經發展到有105個國家加入這個倡議。2006年美國與俄羅斯聯合提出了“打擊核恐怖主義全球倡議”,強調加強國際合作打擊核恐怖主義。此外,還有大量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為了促進人類應對核安全威脅而努力,因為工作出色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還有一些區域機製在核安全維護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歐盟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核安全維護的國際機製主要由國際機構、國際公約與協議和核安全領域的國際性倡議或非政府組織等相互協調組合而成,其宗旨是推動全球範圍內各個行為主體共同參與和共同承擔核安全維護的責任,在優態共存的狀態中共享核開發的成果。國際核安全維護機製充分考慮到核安全所具有的非傳統安全特征,綜合各方力量和各種方式共同加強核安全建設,預防和應對可能發生的核安全威脅。


3.中國核安全維護的國際合作


核安全是一個全球性議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來預防和應對可能發生的問題。中國在國內采取措施努力維護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各種核安全維護機製,充分運用核安全維護的國際平台,推進國內和國際的核安全維護。1984年中國加入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全國際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政治、資金和技術等方麵大力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全麵工作。中國還是核法證國際技術工作小組的成員,通過國際合作加強國內和國際的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偵查和管控。中國積極支持國際核安全維護實踐,批準了《製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和《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等國際公約,根據公約要求加緊製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法規,采取更嚴格的核材料保護措施,並且與各國一起采取措施防範非國家行為體非法獲取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


國際雙邊合作是中國提升自身核安全維護能力、推進國際核安全維護機製發展的又一重要途徑和平台。中美雙邊核安全維護的合作更具有特殊意義,且擁有優良傳統和突出成果,為中國核安全維護能力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2006年12月16日,美國能源部與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簽訂了《關於在中國合作建設先進壓水堆項目及相關技術轉讓的諒解備忘錄》積極開展核電技術合作,強化核電安全。2016年的3月18日,中美兩國合作建設的“中美核安保示範中心”在北京房山科技園正式建成啟用,成為整個亞洲規模最大的核安全研究與人員培訓基地。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雙邊合作,兩國還共同發表了《中美核安全合作聯合聲明》,繼續加強雙方在核反應微堆改造上的合作開展核安全培訓,在打擊核走私和放射源管理等方麵加強合作。共同加強全球核安全體係建設,實現核開發中的共贏和共同安全。


中國在參與國際核安全維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安全觀,並且提出了四項推進國際合作的工作原則和方針,為促進國際核安全體係的建立、完善和作用發揮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核安全維護合作,充分針對核安全所具有的非傳統安全特征開展綜合性治理,在核材料和輻射物的管控、核安全事故的應對與防禦和遏製核恐怖主義威脅發生等方麵成果顯著。中國與各國的合作,體現了在麵對核安全這一具有“人類性”威脅時,各國能夠以“類安全觀”為指導,共同維護人類生存的安全環境。在核安全威脅麵前,人類命運休戚與共,構建起核安全命運共同體,保障人類核開發的安全永續發展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終極目標。


五、結語


從中國核安全維護的國內舉措和國際合作可知中國在核安全監管方麵已經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更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核安全記錄良好,在世界各個核開發國家中處在前列。未來中國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安全維護和監管能力,以更好地保障核開發事業的安全永續發展。


在核安全監管機製方麵,可以從現有的中央政府機構的框架出發設立一個直屬於國務院的核安全管理機構,並且進一步加強核開發行業的安全文化,在核安全管理技術和法律政策方麵加強人才培養。為了推進人類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國要促進核開發國家進一步強化國家責任意識,培育核安全文化和增強核安全意識,深化國際核安全合作。展望未來,加強國際核安全維護機製,是核能事業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更是推進全球安全治理、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完善世界秩序的重要環節。核安全關涉到人類核事業是否能夠永續發展和人類的生死存亡,對於各國和國際社會而言,核安全問題治理的能力提升和製度建設永遠是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人類當前麵臨著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共同交織的現狀,而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顯。核安全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於一體的特殊安全問題當前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核安全威脅更加突出和更具緊迫性。中國是一個核開發大國,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核電走出去戰略”,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契機,中國核開發事業的未來大有可為。核安全,是一切核事業的基石、生命線和道德底線。中國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國際間多邊、雙邊合作,使得核安全治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和提升。在核安全理念方麵,中國實現了質的飛躍,不僅提出了符合中國實際與國際核安全態勢的“核安全觀”,同時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出發提出了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倡議。


然而,在非傳統安全領域核安全維護的現實中,中國仍麵臨著核工業發展迅速與核安全從業人員不足、國際市場與國際技術合作有限、民眾核安全文化與核安全觀水平較低和核廢棄物處置技術不足的難題、挑戰乃至暫時性的困境。未來,中國應該在核安全問題治理方麵投入更大的精力,不僅要確保國內的核事業安全無虞,還要加強與世界各個核開發國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和跨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構建與核正義的實現。


文章來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06期


上一個: 憲法宣傳周,一起來學習!(一) 下一個: 於鐵軍:日本特色的地區研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
網站地圖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