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安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經濟安全 > 相關案例

相關案例

中國首批公共關係研究專家William Luo:對奢侈品消費的思考

發布時間:2011-11-10

看到過一則消息,“海南開始實行離島免稅政策,國人也可以享受以往境外遊客才享有的購物免稅優惠。”這項政策已經出了“細則”,即將執行。具體說,是“國內遊客到海南買進口商品,可享免稅優惠。目前確定的免稅限購額度為5000元,遊客一年可享受兩次免稅。”

“遊客在三亞免稅店購物的免稅零售價格,將比國內百貨商場低10%35%,與周邊免稅區域持平甚至更低。”中國免稅品集團製定的免稅細則,為消費者減免高達35%的進口稅。比照國內百貨商場的價格,低了35%。減去10% 35%,雖然在整個商品零售價格中,隻占利潤的小部分,但卻看出這種減稅和免稅的政策傾向。

中國政府規定,進口價格不超過1萬元的手表不算高檔手表,不用支付消費稅,進口關稅在20%左右,加上進口環節17%的增值稅,稅費達到40%左右。在成本價基礎上,代理商加價四成給零售商。零售商得保證毛利在60%以上。一塊進口手表從入境到銷售,價格層層加碼。離岸價1000元,到岸價為1400元,到零售商手中是2000元,最終售價為3200元。一塊不屬於奢侈品的手表,通過正常銷售渠道,從進口到消費者手上,價格漲了兩倍。勞力士、歐米茄等高端品牌奢侈品,則要繳納高昂消費稅,最終售價比離岸價高六、七倍。

為什麽進口奢侈品的離岸價和零銷價會有那麽大的差別呢?僅僅從供需的角度去理解,解釋不了這種天價的差額。關鍵是消費稅方麵出了漏洞。中國是一個不征收銷售稅的國家。進口一般商品也不征收消費稅。因為中國富人對奢侈品的追逐,本來零售業因為合理利潤而造成合理範圍內的差價,竟被提高到六至七倍之巨。如今,“離島免稅”把奢侈品的消費稅也免去,無疑是在為奢侈品消費火上澆油。

中國奢侈品天價,問題出在沒有 “奢侈品銷售稅”上。奢侈品銷售稅是指政府認為貴重、非必需之商品或服務,就其購買及使用奢侈品之行為而徵收額外的高額稅金。在目前政府對黑色(非法)、灰色(稅外)、紅色(賄賂)天量收入無法獲得合理稅收的情況下,不光不應免征進口環節消費稅,還需要加征“奢侈品銷售稅”。中國的奢侈品的天價現象,反應了稅收政策製定的滯後。這是中國進口奢侈品“外賤內貴”的根本原因。要用稅收作為平衡社會財富的手段。緩解社會財富不公的矛盾。

稅收是保證社會平等和財富公平的有力工具。美國經濟學家曼昆認為,稅收應該基於“支付能力原則”,即根據一個人可以承受的負擔來對個人征稅的思想。根據這個原則,引申出縱向平等和橫向平等的結論。支付能力更強的納稅人,應該繳納更多稅收;同理,有個相似支付能力的人應該繳納等量稅收。這種稅收思想及實踐,可以給中國通過稅收促進社會公平,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稅收是一個社會經濟平等的調節器,尤其是社會二次分配的主要來源。一個公平的政府,會采取“損有餘補不足”的稅收政策,使社會的收入漸漸趨向接近。即使一些稅收政策可能使國家表麵上失去一些短暫的利益,也不為所動。根據“高華證券”的預計,2011年和2012年度,僅一個三亞免稅店,就能為中國國旅貢獻淨利潤1.032.38億元,分別占當年淨利潤的15%23%

中國海南的離島免稅,是一個表麵上增加利潤,實則可能對社會收入造成更加的不公平。國家因為沒有銷售稅的調節機製,在稅收上失去奢侈品消費稅的收入。而富人則通過奢侈品消費,不斷追逐財富暈輪效應,繼續推高奢侈品的價格,造成奢侈品價格越來越高。中國奢侈品消費,陷入“沒有最貴,隻有更貴”的惡性循環。

如果cq9电子平台把離島免稅的稅收政策放大來看,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現象,也跟這種稅收政策有關。一些人手上握有數套甚至十數套房產。這種人手上的房產,是投資,而不是消費;是一種“奢侈品”,而不是“消費品”。雖然一般奢侈品和房地產是不同的載體,然而過低的稅收直接刺激了二者的消費,造成遊客在海南島對奢侈品進行搶購和中國變得房地產泡沫,背後的經濟原理是一致的。

國家土地資源有限,一部分人坐擁十幾套房地產,借房地產投資,勢必意味著占有另一部分人應該享受的資源。對於投資型的房地產買賣,課以奢侈品比價的重稅,用重稅加以調節,才能使社會資源的占有和財富的分配,在全社會趨於公平。這樣的稅收經濟手段,比政府用一刀切的“限購令”的行政手段,更能有效地遏製房地產泡沫現象。

“奢侈消費稅”勢在必征

近日,法國路易·威登(LV)重慶旗艦店在解放碑時代廣場開張。營業的第一天,引來火爆的人流。有從周邊省市組團而來的LV粉絲團——所謂的“太太團”,從幾百裏外趕來,搶購價格在幾千元到幾十萬元LV手提袋和其它奢侈品。幾個小時,狂購將近10萬元的貨物。有人說,她們買LV產品,就像買大白菜一樣,眼睛都不眨。

路易·威登(LV)重慶旗艦店的開張頭一天的“打擁堂”現象,是中國目前奢侈品消費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億萬富翁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他們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世界奢侈品協會(World Luxury Association)的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奢侈品的銷售額達107億美元,占全球銷售份額的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中國已經取代法國,成為瑞士手表進口第三大國。2012年,中國可能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奢侈品最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奢侈品消費,還有一個非常不正常的現象:最大的消費市場不是在國內而是在是在海外。2010年,中國民眾在歐洲消費了價值就高達500億美元的奢侈品,是國內消費的4倍。中國消費者通過到香港旅遊,也購買了數量驚人的奢侈品。

對於中國民眾湧到海外購買奢侈品,一般認為是因為中國奢侈品的進口關稅高達20%,奢侈品在海外和香港的售價要便宜很多。

在巨大的消費潮流的影響下,中國政府認為,奢侈品消費是拉動內需的重要環節,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同時為了阻止國民消費的肥水外流,因此考慮降低奢侈品的進口關稅。一些媒體也認為,降低奢侈品的進口關稅是“大勢所趨”。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陽坤認為,關稅調降將極大地增加奢侈品在中國的消費。

一般認為,化妝品和香水的關稅減免力度會在60%70%,至少在50%以上; 中、高檔奢侈品關稅調整幅度,有望在30%60%。但是,海內外的奢侈品價格,即使減稅後依然有很大差別。進口稅不是海內外奢侈品價格差異的真正原因。被國人視為“奢侈品”的外國貨,其在中國的售價高昂,主要不是因為進口稅。

外國奢侈品在中國貴得離譜,是因為外國奢侈品在中國的定價,一直存在“內外有別”的現象。對外經貿大學朱明俠教授認為,奢侈品外國貨價格內外有別,是因為外國奢侈品企業采取的“聲望定價”和“差別定價”是造成國內外價差懸殊的重要原因之一。“聲望定價”針對消費者“價高質優”的心理,對在消費者心目中享有聲望和較高信譽的產品製定高價。“差別定價”則是根據顧客支付意願,在不同市場製定不同價格。國內消費者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給國外經銷商故意大幅度拉高其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價提供了土壤。

消費者在中國買到的外國奢侈品的昂貴的價格,主要是由於“聲望定價”的定價策略造成的。顯然,其價格已經脫離實際使用價值甚至是同類產品在海外的收藏價值。可以說,國內的奢侈品消費,走入歧途和迷途。在目前全社會對財富分配不公質疑不斷的情況下,政府采取鼓勵奢侈品消費的政策,會達到推高社會怨恨心理的結果。對於外國奢侈品,政府不光不能降低進口關稅,相反,還要征收特別消費稅。在特別消費稅的征收上,可以借鑒美國稅務的一些思路。

美國零售業有銷售稅(Sale Taxes)。美國大多數州和市政府也征收銷售稅。銷售稅根據政府的開支不同而定。銷售稅中有一種選擇性銷售稅(Selective Sales Taxes), 或稱特許權稅(Excise Tax)。指聯邦政府對商品所課徵的特殊銷售稅,包括奢侈稅(Luxury Excises)、限製消費稅(Sumptuary Excises)及利益相關稅(Benefit-based Excise)。是基於一定財政及公共目的,政府對一些特殊商品及服務征收的稅種。在美國,選擇性銷售稅屬於聯邦稅,課稅目標包括燃油、酒類、香煙和電話服務費等。其中,燃油稅是最大的稅項,約占選擇性銷售稅收入的30%

除了聯邦選擇性銷售稅,地方也征收特別消費稅。比如,紐約實行對香煙和酒精的特別消費稅。對煙草產品征收的香煙消費稅和對酒精產品征收酒精消費稅。煙酒消費稅占零售價格的57%,至少提高到零售價格的40%,反映產品對社會形成汙染和醫療成本,降低抽煙和飲酒對社會造成的“有害效應”,同時使政府獲得可大量的額外的稅收。這種稅收,大家樂觀其成。除了煙民和酒民,皆大歡喜。政府收的再多,普羅大眾都不會有意見。

“奢侈稅”屬於選擇性銷售稅,是財政和公共目的對特殊商品征收特別的稅種。在中國,目前的所謂“公共目的”就是消弭社會對分配不公的抱怨。“奢侈品消費稅”,客觀上達到既增加政府稅收,又安撫人民對財富分配不公的怨恨心理,當是“以民為本”的政府最樂於采取的稅收政策。

上一個: 奇跡背後的困境——CQ9电子民營企業進出口現狀探析(焦彥晨/實習記者) 下一個: 互利共贏謀發展——首屆波蘭-中國中小企業推介會側記(作者:焦彥晨/實習記者)
^
網站地圖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